本站原創 2017年03月28日
創新思路謀發展 切實在“四做”上下功夫
本網訊(邱志娟 記者 宋志勇)28日,記者從州脫貧攻堅領導小組辦公室獲悉,去年,理塘縣曲登鄉通過收取蟲草資源管理費,實現集體經濟收入420萬元;瀘定縣黃草坪村通過發展蘋果產業,為村集體創收高達7.5萬元;色達縣翁達鎮翁達村通過發展旅游,實現集體經濟收入22萬元;雅江縣西地村通過發展專業運輸,創集體經濟收益28萬元。
為何有如此高的經濟效益呢?結果表明,各縣鄉鎮村結合自身實際,大膽探索,勇于創新,有力推動了鄉鎮村級集體經濟加快發展。
一是依托資源開發,做“大”集體經濟。依托我州豐富的自然資源,從水電礦山開發征地補償費、蟲草資源管理費和沙場征用補償費等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資金,作為村集體經濟的收入來源。2016年,如理塘縣曲登鄉所轄10個行政村,通過收取蟲草資源管理費,實現集體經濟收入420萬元。
二是培育經營主體,做“實”集體經濟。采取財政投入量化入股、集體資產折資入股、集體土地出租等方式,培育壯大專合組織、家庭農(牧)場等新型經營主體,并對其收益按“6211”的比例進行分配,即60%用于社員分紅、20%作為帶頭人獎勵資金、10%作為發展資金、10%作為集體經濟收入。2016年,如瀘定縣黃草坪村蘋果種植合作社為村集體創收高達7.5萬元。
三是盤活集體資產,做“強”集體經濟。充分利用房屋、設施設備、場地等農村集體閑置資產,采取轉讓出租、承包、參股、聯合等方式,換取收益、創造價值。2016年,如色達縣翁達鎮翁達村實施招商引資,促進旅游發展,當年接待游客近2萬人次,實現集體經濟收入22萬元。
四是促進產業融合,做“活”集體經濟。通過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積極培育物業、服務、勞務等新業態,為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拓展新的空間。2016年,如雅江縣西地村通過專業運輸合作社助農增收200萬元,創造集體經濟收益28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