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8年12月10日
本網訊 為實現群眾和村集體經濟雙增收,稻城縣積極采取措施,以“五條路徑”進一步推進貧困村集體經濟發展。
“委托經營型”路徑。整合產業扶持資金1895萬元,將產業發展扶貧資金量化為村集體和貧困戶股份,入股到旅游產業和合作社,集中發展特色產業,全年為全縣貧困村和貧困戶分紅達170余萬元,有效促進村集體經濟由“空殼”變“實體”。
“支部引領型”路徑。針對群眾農產品、手工藝品的包裝和銷售難問題,由村黨支部牽頭成立協會、合作社等孵化組織,為群眾提供農產品宣傳營銷、品牌包裝等服務,實現群眾和村集體經濟雙增收。目前,已有27個村采用 “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
“產業互動型”路徑。依托高原生態資源等自然優勢,探索“農旅融合”“種養結合”“產銷結合”等發展模式,推進農旅融合產業、特色種養殖業和電商平臺培育,降低群眾調整產業結構風險,增加村集體經濟收益。目前,建成黑青稞、桃花谷、中藥材種植等特色農旅產業示范基地和園區20余個,帶動戶均增收7000余元,預計每年村均集體產生收益1萬余元。
“綜合服務型”路徑。立足“稻城亞丁”品牌,通過資源轉讓、勞務入股、個企共建等方式,有力推進特色民居接待、特色餐飲服務、特色商品開發和特色民俗打造,實現旅游示范村村均集體經濟增收8000余元,帶動周邊群眾近5000余人就業增收。
“企業帶動型”路徑。采取“龍頭企業+基地+專合組織+農戶”模式,利用荒坡草地、溝地等土地資源,動員各村以村集體的名義,對閑置土地進行流轉,并采取聯營、入股等方式,與企業聯合創辦經濟實體,增加村集體經營收益。余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