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聞網 2017年06月29日
四川省委、省政府日前印發《關于推進農墾(農場)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圍繞農墾(農場)在四川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改革發展,到2020年,區域性集團化、企業化、股權多元化改革取得明顯進展,基本完成與發展需要相適應的體制構建,建成一批集約化、標準化的現代農業示范基地,建立健全適合全面發展的生產經營、收入分配、政策扶持等機制,切實發揮好農墾(農場)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現代農業建設中的骨干示范作用。
四川明確,將堅持國有屬性,堅持功能導向,堅持分級負責和堅持統籌兼顧等基本原則,充分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走適度規模化、產業化發展路子,切實保障農墾(農場)平等享受國家普惠性政策,堅持“誰管理、誰負責”,不搞一刀切、齊步走。
四川將全面深化農墾(農場)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改革。將重點在有條件的市州探索區域性集團化改革路子,進一步完善現代企業制度,產業特色明顯的可聯合組建農業產業公司,規模較小的可合并重組。依法穩妥推進股權多元化改革試點工作,在確保國有資本控股前提下,積極引進戰略投資者。鼓勵土地等資源條件好、便于土地資本化集資融資、具備職工安置補償等相應條件的事業性質農場在自愿的基礎上改為國有農墾企業。
同時,改革農墾(農場)辦社會職能,農墾企業承擔的辦教學點、社區管理等社會職能,于2018年底前一次性移交屬地政府統一管理。農墾(農場)土地上的生態防護等公益林,所需管護費用采取林木“誰所有、誰承擔”的辦法解決。充分發揮事業性質農場職能作用,努力建成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材料試驗示范基地,農業新成果推廣轉化基地,新型職業農民和農業科技人才培訓基地,家庭農場、專合社的孵化基地。此外,除已簽訂勞動合同的職工外,對長期在農墾企業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職工子女、外來落戶人員等從業人員,依法簽訂勞動合同。按屬地管理原則,將農墾(農場)職工及墾(場)區居民納入相應的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等社保體系。與農墾企業簽訂勞動合同的農業從業人員,可執行與當地統一的企業職工社保政策,也可實行符合農業特點的參保繳費辦法。將符合低保條件的職工及其家庭成員納入當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圍。落實住房公積金政策。全面開展包括土地在內的國有資產清產核資工作,促進保值增值,開展改組組建農墾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試點。
四川明確,將嚴肅查處擅自改變農墾(農場)土地用途和非法侵占土地行為;嚴禁擅自收回其國有土地使用權,因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確需收回的,要經原批準用地的政府批準,并按有關規定予以補償。要重點解決土地承包租期過長、租金過低等問題。2018年底前,完成全省農場國有土地使用權確權登記頒證任務。
四川將加快推進農墾(農場)現代農業建設和發展,逐步建成一批產業化、集約化、適度規模化的優質糧油、水果、蔬菜、茶葉、畜禽、奶源等農產品生產示范基地。扶持烘干、保鮮、初加工、精加工等設施建設,打造農業全產業鏈,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鼓勵打造現代農產品交易公共信息平臺和電商平臺,積極提供土地開發、生產經營用房建設等政策支持。
四川現有農場140個、土地820余萬畝、人員近3萬人,經長期發展,經濟效益逐年增長,民生問題逐步改善,示范帶動作用明顯。但目前全省60%農場地處邊遠少數民族地區,生產規模較小,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政策支持體系不健全,經營管理機制不靈活,債務負擔較重,生活保障較困難,公益作用發揮不充分。四川省農場管理局相關負責人透露,推進農墾全面深化改革,對充分發揮其“國家隊、排頭兵、示范區、穩定器”作用具有重要戰略和政治意義。(李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