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屆康巴藝術節取得圓滿成功的啟示之二
■本網記者 馬建華
第九屆康巴藝術節完美謝幕,康巴歌舞,余韻悠長,文化盛宴,精彩無限。
與前八屆康巴藝術節不同的是本屆藝術節更加注重提升質量,由過去的“展演”改為“競賽”,特別策劃了康巴藏族舞蹈大賽、康巴青年歌手大賽、康巴曲藝大賽、康巴影視節目大賽“四大賽事”,一大批優秀作品脫穎而出。
“這不僅僅是舉辦方式的改變,其示范意義在于,改變過去自娛自樂的方式,康巴地區歌舞文化底蘊深厚,各具特色,異彩紛呈,將活動改為競賽,有利于康巴地區間文化交流與互動,有利于節目質量的提升,有利于推出代表康巴地區最高水準的精品力作,有利于推動康巴地區文化大繁榮、大發展、大融合。”州文體廣電新聞出版局局長龔建忠告訴記者,這次藝術節舉辦的四大賽事,得到了毗鄰地區的積極響應,六市州及早謀劃,編排優秀節目,參演人員刻苦排練,賽前,各地區經過預賽、淘汰賽后,帶來了較高水準的節目,其中,部分歌手的作品和舞蹈節目還獲得過省級和國家級大獎,通過舉辦“四大”賽事,充分展示了康巴地區悠久燦爛的歌舞文化和文藝創作實力。
舞蹈作品要有文化內涵
“我州選送的節目在第九屆康巴藝術節舞蹈大賽中都有不俗的表現和收獲,但兄弟市州選送的作品質量也較高,讓我們的眼前為之一亮,其節目編排水平和藝術水準都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的地方。”8月16日,州民族歌舞團副團長益呷還在回味舞蹈大賽給他們留下的啟示,我州選送的舞蹈《我的阿爸阿媽》以生動的表演和深刻的主題,感動了許多觀眾,獲得了單、雙、三舞蹈的創作金獎和表演金獎,舞蹈《念》獲得單、雙、三表演銀獎和創作銀獎,舞蹈《央·雕板上的音符》獲得群舞類表演銀獎和群舞類創作銀獎,舞蹈《吉祥大鍋莊》獲群舞類創作銅獎。這些成績的取得,集中展示了我州舞蹈的創作水平,但我們不能沾沾自喜、固步自封,要牢固樹立精品意識,在競賽中找差距、添措施。
作為《央·雕版上的音符》編劇,益呷介紹說:“這部作品根據有二百多年歷史的藏族古樂譜改編,我們走訪和挖掘了藏族傳統藏戲和寺院樂舞,融入了古老的德格雕版印刷,舞蹈反映和展示了藏區悠久的歷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蘊,展現了先輩們用智慧釀制的精神食糧”。
《央·雕版上的音符》表演雄渾莊重,節奏由舒緩逐漸加快,整場表演對演員的要求極高,演員除了要掌握好各自的節奏點外,還要掐好時間,在短短的幾秒時間內,必須精確的運用好手中的雕版印刷道具,形成整齊劃一的舞臺效果。澤仁友珍告訴記者,演員不僅要說、要唱,還要在說唱中用好雕版印刷的道具,同時還要和搭檔做好配合。該舞蹈作品已經獲得過四川省第一屆青年舞蹈大賽創作二等獎、第八屆四川省巴蜀文藝獎等知名獎項。同時,該部作品三位原創編劇也在各類國際賽事中取得過驕人的成績。
精彩的康巴舞蹈表演,讓現場評委目不暇接。評委們一致認為,這次各市州選送的舞蹈地域元素表現充分,舞臺效果震撼,具有強烈的精品意識,康巴地區舞蹈資源豐厚,各地區推出代表最高水準的舞蹈作品,提升了比賽質量,是康巴地區舞蹈作品的集中展示與精彩亮相。
“觀看了這次舞蹈大賽的獲獎作品,我感到很驚喜,這些舞蹈或激情澎湃,或舒緩柔情,俗話說,外行看熱鬧,精彩的演出讓我們飽了眼福。”康定市民吳先生說,康巴藝術節圓滿落幕了,但舞蹈大賽的作品讓他記憶猶新。
“通過這次比賽,我們看到了差距,找到了努力的方向,舞蹈作品不僅要有藝術性、有觀賞性,還要與市場接軌。州里應加大資金投入,加強人才培養,力爭創作出能夠反映我州獨特文化元素,具有市場潛力的經久不衰的舞蹈作品,使之成為代表我州文化符號的作品。”益呷認為,江蘇傾力打造的大型歌舞《宋城千古情》一天演出9場,年演出2000余場,至今已累計演出20000余場,接待觀眾6000余萬人次,讓不到100畝的土地每年產生4億多元利稅,每年拉動周邊消費數十億元;獲得了中宣部頒發的“五個一工程獎”以及舞蹈最高獎“荷花獎”。這些成功經驗都值得我州借鑒。
好歌曲需要群眾認可
8月9日晚,來自迪慶州的歌手斯那林主用雪山一樣雄渾純正的聲音演繹的《雪山征象》點燃了全場,得到評委一致肯定,斬獲一等獎。臨別康定,斯那林主難掩激動之情:“評委把這次歌手大獎賽的最高榮譽頒給了我,這是對我最大的鼓勵,我將繼續用我的歌聲歌唱家鄉,讓更多的人通過我的歌聲了解康巴、認識康巴、熱愛康巴。”
來自我州的歌手擁金措演唱了空靈動人的歌曲《香巴拉》,雖然只獲得了第三名,但她認為自己收獲頗豐:“比賽成績顯示歌手的實力,但我更看重和優秀歌手的學習交流,歌手總是通過同臺競技,發現自己的不足,學習別人的長處,最后才走得更遠。能夠站在這么大的舞臺上,歌唱家鄉、宣傳家鄉,我已經滿足了。”
評委組評判長、四川省文聯副主席、四川省音協主席敖昌群認為,這次大賽歌手演唱水平都很高,選手們取得的成績實至名歸,康巴地區厚重的音樂文化資源,正需要優秀的藝術人才去挖掘傳揚。
“基層是檢驗藝術作品的最好平臺,歌手推廣新作品的最好途徑就是深入基層,老百姓覺得好聽了,你的作品才是成功的。”州文化館負責人阿布告訴記者,此次演出的節目在保留傳統內容、形式的同時,融入現代元素,展示了康巴地區獨有的文化魅力,表現了現代康巴人民的生活。
“女歌手們的聲音真好聽,像百靈鳥在唱歌!聽說康定有演出,我專門從新都橋趕過來,這些有名的歌手,以前只是在電視上見過,現在可以近距離觀看演唱,過癮!”康定市新都橋鎮大壩鄉熱龍村60歲的村民扎西彭措笑得合不攏嘴。
康巴青年歌手大獎賽是一場高標準、高要求的競賽,由9名國內知名音樂人士組成的評委組從表演能力、心理素質、著裝打扮和所選作品的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等多個方面對選手進行了綜合評比。每一位選手都選擇了康巴本土歌曲,比賽風格多樣,既有生態樸素的民歌合唱,又有雄渾深沉的美聲獨唱,還有動感十足的藏語RAP。
“會說話就會唱歌,這是外界對康巴地區各族人民的贊譽。這幾年,從藏區走出去的歌手不少,成名的也較多,盡管如此,在音樂創作方面,還有許多潛力可挖,我們一定要堅持民族性和藝術性的統一,扎根高原、貼近群眾、貼近生活,這樣,康巴音樂作品才能走得更遠。”大賽落幕,評委們對康巴歌手們寄予厚望。
繁榮曲藝創作要培養新人
相聲、小品、快板、詩朗誦、說唱,康巴曲藝大賽精彩紛呈,參評節目較高的藝術水準博得觀眾和評委的陣陣掌聲。
省藏文學校選送的小品《同舟共濟》演繹了一個欠債、逼債,最終債務一筆勾銷,放債者和欠債者握手言和,并互相理解的故事。幾個年輕人詼諧、夸張的造型和表演,贏得一片叫好聲。經過激烈角逐,該小品獲得本次曲藝大賽一等獎。
對此,州文化館的扎西先生感到很欣慰:“老鄉們很喜歡曲藝類節目,如果熱愛母語曲藝創作和表演的年輕人加入到創作隊伍中來,我們獻給農牧民群眾的節目就會更加豐富,從而跳出歌與舞的狹小圈子。”
參加演出的仁真多吉、丹真次勒、丹珍措、卡擁、秋郎卡同學十分激動地告訴記者,在藏文學校,不少學生熱衷于用母語創作曲藝劇本和曲藝表演。而他們也非常愿意從事曲藝類表演。
擔任此次比賽的評委有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西藏民族語言廣播中心主任澤嘎,全國格薩爾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甲央齊珍,四川康巴衛視譯制中心黨委副書記、副總監益西彭措,四川康巴衛視副總編輯、藏文翻譯譯審益西多吉,四川省藏文學校翻譯教師、譯審澤仁多吉,云南省迪慶報社藏文編輯部主任、副譯審白玉先,青海省玉樹州格薩爾協會會長、康巴藏語著名主持人土登君乃。
“云南迪慶州、青海玉樹州、西藏昌都市、甘孜州等四個代表隊的選手參加了相聲、小品、快板、詩朗誦、說唱等五類曲藝項目的比賽。參賽門類齊全,為參賽者提供了多樣選擇。作為康巴藝術節一個新的表演及比賽項目,它呈現出來的每一個細節,都有可能對今后舉辦類似活動,提供一定的啟示和范本的價值。”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西藏民族語言廣播中心主任澤嘎告訴記者,盡管參賽節目水平參差不齊,表演技巧和創作手段還需進一步提高,但我們仍然欣喜地看到,在藏區,還有不少文藝工作者堅守這樣一個陣地,希望通過舉辦這樣的比賽,能夠發現更加優秀的曲藝人才,推動藏區曲藝類藝術的繁榮發展。
影視節目需創新
這次康巴影視節目大賽開創了許多第一:六市(州)選送的影視節目第一次合在一起評獎;六市(州)相關創作骨干第一次坐在一起對影視創作工作進行全面回顧、梳理和總結……
為了提升節目評審質量,今年初大賽成立了康巴影視節目專家評審團。評審團本著“為繁榮康巴地區影視創作,鼓勵多出精品,表彰優秀創作人才”的宗旨,對推薦和評選、參評節目要求、獎項分類與設置、獲獎節目的公布與獎勵等都作出了規范。大賽收到六市(州)選送的影視節目共計35件,涵蓋電視欄目類、公益廣告類、紀錄片類、微電影類。最終評選出8件“康巴影視精品獎”,10件“康巴影視佳作獎”,17件“康巴影視入圍獎”。我州選送的公益廣告類《膠鞋書記的示范田》、《賦稅為民點滴成蔭》,欄目類《魅力康定》,紀錄片類《最后的道班》,微電影類《鐵人交警》榮獲康巴影視精品獎。
“這次大賽的作品充滿生機、活力。紀錄片類影視節目題材選擇準、拍攝手法好、畫面質感強;欄目類影視節目具有很強的服務性、指導性和時效性。康巴地區的影視工作者要滿懷激情,相互借鑒,積極做好公益廣告類、微電影類影視節目的創作工作。”四川廣播電視臺高級記者、省視協副主席兼紀律片專委會主任王海兵說。
這是一場藝術的盛會,規模空前的視覺盛宴。由展演到競賽,六市州歌舞、影視同臺競技,相互學習交流借鑒,精彩紛呈的歌舞影視節目充分展現了康巴地區瑰麗的文化風景,有力推動了康巴地區的文化交流與傳播,一扇認知康巴文化的魅力之窗,正向更遼闊的世界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