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日報 2018年05月08日
第一項議程請大家吃水果
本網訊(余應瓊 徐登林)“現在開始會議第一項議程,請大家吃水果。”5月4日,甘孜縣委常委會(擴大)會議上,甘孜縣委書記雷建平話音剛落,工作人員便端著盛有西瓜、小番茄和青稞餅干的果盤走進會場。
大家面面相覷,一邊吃一邊揣測這是為什么。“大家覺得味道怎么樣?”雷建平發問。“味道好。”“甜!”參會人員回答。
“小番茄和西瓜是理塘縣打造現代生態農業園區,在大棚內種植成功的。鄰近的理塘縣能種出這些水果,我們為何沒有種出來呢?”這個發問讓100多名參會人員深思。
目前,甘孜縣實際農作物播種面積19.29萬畝。就青稞種植來說,年產量2.43萬噸,群眾自食約占20%,每年有約80%的青稞囤在糧倉,時間一久成為成化糧,不能變成錢。
調整產業結構勢在必行,該如何破題?
縣農牧科技和供銷合作局副局長郭華兵發言:進一步解放思想,創新工作思維。縣委農工委主任王昌宇建議,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完善市場流通、信息服務及生態休閑觀光和餐飲服務,延伸產業鏈,提升綜合效益。縣委副書記李燦說:“可以通過開展商品化集中育苗、農業科技培訓、產品質量檢測、生產技術指導等方式帶動周邊農戶調整產業結構,提升區域現代農業發展水平。”
“甘孜縣是‘康北糧倉’,大家想沒想到提高青稞的附加值。”雷建平說,大家吃過后要有所思,要結合開展“大學習、大討論、大調研”活動,深入思考如何做好甘孜縣的產業發展。
有人算了筆賬。當地群眾目前交易簡單加工的青稞價格為1.8元/斤,如果能通過引進的龍頭企業發展青稞餅干等青稞深加工產業, 將高原純綠色食品銷售到沿海發達地區,保守估計青稞收購價為3元/斤,每年1.9萬多噸囤糧可以轉化為商品,5萬多農牧民群眾人均年收入增加2000余元。如果把80%種植青稞的土地換成種蔬菜水果,農牧民群眾能實現5.83億元的收入,人均增收1萬余元。
討論在繼續,共識正形成,甘孜縣將在牧區加大資金投入,以集體牧場為落腳點,建設牦牛養殖專業合作社,建立貧困戶脫貧長效機制,按照“園區+合作社+集體牧場+牧戶”四位一體方式,形成一體化經營。在農區,加大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力度,大力發展蔬菜水果產業,通過外引內聯,培育農產品精深加工企業。